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老课程与新随身听

学校里的网络根本不适合上国外的网站,除国外一些教育机构站点外,浏览的速度比罗马教皇爬楼梯还慢.折冲的解决方案是我只好到外边的网吧里更新日志.在中国,网吧是个不错的地方,年轻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廉价的冷饮和网络服务,"纽约时报"是这样说的.

如果现在我可以说对什么事情有充分的把握,那就是这个周末的补考通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众所周知刘宇琪同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拒绝学习.但不管怎样,我想我应该去参加考试并且尽我的能力答题.太多的时间已经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纷扰上.从我个人的角度,内心为被虚度挥霍掉的时光悔恨,却又不情愿再把时间用于无谓的遗憾惋惜.到现在理智与情感都将不再容忍我浪费哪怕一秒钟的时间.这已成为我最难以承受的一类损失.

Nano上现在正在播放Metallica的老歌Fade To Black.轻柔略带神秘的点弦前奏,宣言式充满力量的歌词,浑然天成的solo,教科书般典型的Metallica风格作品.在摇滚音乐史上,20世纪的下页出现了许多无法被替代的经典.The Beatles, Def Leppard, The Who, The Doors, Queen, Metallica, Aerosmith还有后期的U2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已经不在单纯的被看作乐队,而是被抽象为他们所代表那个时代的符号.

Ipod是在离开成都之前入手的.尽管价格比较贵,可是感觉很值.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选择"irreplacable".外观不需要我多说了,业界一致认为苹果的产品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业设计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银色的铝制外壳十分赏心悦目,触摸转盘让操作变的简易了不少,再加上与iTune完美融合而具备的强大功能,只参考这些优越性,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款十分出色的数码装备.音质方面,至少可以让我个人比较满意.因为我不属于所谓的"发烧友",不会花好几千块买一款高档的耳机.也就是说对音质我并不过分的挑剔.另外iPod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音频解码系统.引用在Ipod讨论区帖子里的一句话,就是"买iPod的人有几个是冲着它的音质去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iPod把声音还原的比较真实,高低频段的声音表现都相对自然.这与Iriver, Sony等日系韩系数码随身听的"渲染流"是大相径庭的.虽然有时Sony Netwalkman那类经过芯片渲染的失真的音效听起来会感觉很过瘾,但是听太久会累,而且容易造成听觉审美上的非自然偏向.它们和iPod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吧.但我个人更偏好iPod这种比较自然的音频输出.我想这也许是美国和亚洲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听觉偏向方面的一个具体表现.

一个非常显著的缺点是iPod原装的耳机真的效果很次.不过考虑到它出色的外观和可操作性,这个缺点可以被原谅.另外与之配套的iTunes软件也很好用,上手非常容易.连接个人计算机与iPod的USB2.0电缆实际传输速度可以达到约5MB/s,可以说已经相当快了.

近期在学校,给自己的几点建议是:
1.去参加补考,尽量过掉"信息技术"和高等数学,线形代数可以稍微缓一下.
2.客观理性的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礼貌待人,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
4.对自己目前的知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阅历等资本和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没有评论: